由课堂中文教学拓展到朗诵提高班

【编者按】吴博老师以前在电视台当主播,做广播电视编导。2017年10月,吴博老师来维也纳中文教育中心担任教学工作,主动热情,这是她介绍其二个不同班级的情况和感想。

三年前在主播台谢幕时,我说,“我想,我还会回来的。”其实,心里明白:那个跟我共同成长、互相陪伴9年的舞台,怕是永远回不去了……人对“永远”是有敬畏的,于是我心口不一。三年后,我以老师的身份站在了维也纳中文教育中心的讲台,上帝关上了一扇门,必然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。

 

一个人的职业如果不是他谋生的工具,就一定是他的兴趣所在。一周一次的中文课真的对养家糊口没什么帮助,喜欢文字,喜欢孩子,还有过去靠说话吃饭的经历,让我能走上讲台稍显合情合理。这件事,带给我激情、活力、成长和友情。

 

【我们的15C】

15C班有20个孩子,年龄在9到12岁之间,几乎所有孩子都出生和成长在奥地利的华裔家庭。对他们来说,生长在德语环境,又有家庭的中文环境,他们在心理上对中文和中国文化是有归属感的。但毕竟不是第一语言,如果不加强干预,孩子们的中文能力会退化得很快。于是你会发现,绝大部分的华裔孩子,听说可以,读写费劲。

 

去年十月我接手这个班。讲真,传道授业解惑,我是张白纸,虽说有压力但也很有信心,在国内10几年的媒体从业经历和文字工作,让我对自己的中文水平和能力还是有底气的,另外善于沟通和”两个孩子妈妈”的身份让我能够了解孩子们想要什么。

 

由于中文课都安排在周六,很多孩子从情绪上对学中文有抵触:周末是自由时间,为什么别的孩子周末放假,我必须要来学中文?于是在课堂上有时会有逆反的表现。这就需要老师有足够的耐心、亲和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。

 

在相互认识的第一堂课,我跟大家自我介绍的时候在黑板上画了个中国地图,然后指出了我的家乡位置。接着又问大家妈妈爸爸的故乡在哪里,也分别标在相应的位置。比如有的学生祖籍温州, 我就会告诉大家:温州人除了具备敢闯敢拼的精神,比如你们的爸爸妈妈,背井离乡来到这里发展事业,其实从那里也走出了很多著名的数学家和法学家;有的学生祖籍青田,我就问他们,能否给我推荐一道最好吃的青田家乡菜。。。。甚至还有的同学主动走上来画起了奥地利地图,把维也纳也标注了。这样的认识方式轻松随意,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。

 

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方面,我不断在尝试。我曾经挑选了欧美流行音乐排行榜的冠军曲目”Despacito“, 西班牙语版本班内95%的同学都有听过,高潮部分还能哼唱,而我带给他们的是中文版本。对他们来说,歌词中的有些生词都很陌生晦涩,但让我欣喜的是他们学唱过程中的专注力,有些同学甚至提议下一首中文翻唱曲目。

 

【我们的朗诵提高班】

萌生朗诵提高班的念头,来自于课堂上孩子们一板一眼的“读书腔”,平翘舌音,前后鼻音混淆,羞怯胆小,不敢大声讲话,这样的朗读让孩子们也觉得在人前讲话都带着困惑。于是带着从朗诵入手,提高孩子们中文水平的想法,朗诵提高班应运而生。

 

从散文赏析到诗词歌赋,孩子们不仅增强了中文词汇储备,更是从《背影》《水调歌头》等古今经典佳作中受到感染和熏陶,在朗读时自然的表达,以情带声,以声传情。其中的《水调歌头》更是通过那首有相同歌词的流行歌曲的学唱,吟诵起来也能感觉出诗的音律美和节奏感。绕口令是孩子们最感兴趣,令他们最有成就感的部分,反复练习也让他们品尝到说的乐趣。拿来一个朗诵作品,我尝试的是“五读式”:首先全体同学把书放下,由我来声情并茂的朗读,大家边察言观色边理出整个故事的脉络;第二遍,同学们打开书本,继续听我来朗读,并把生词标注;第三遍,同学们来跟读;第四遍,分角色朗读;第五遍,分角色演读。其中好的范读,对孩子们不仅是一种美的熏陶,同时,也可以从中学到朗读的知识和技巧。除了文学常识,历史和地理常识也渗透在了朗诵课中,所以朗诵不仅仅是诵读,更是对知识综合归纳和拓展的实践。短短的一学期,我已经欣喜地看到了孩子们的变化:他们慢慢的不惧怕在大家面前展示自己,克服了恐惧和害羞,也积累了更多的中文知识。

 

期盼每个周六的到来,期盼中文学校这个大家庭带给我温暖的归属感。老师与学生、老师与家长、老师之间那种带着温度的沟通与关怀让我在异国他乡倍感亲切。做为中文老师,我还在路上,但我愿在传承中华文化的教学道路上,求索不已。

 

吴博